当前位置:首页 > 听大咖说

实体经济如何“实”

2017-03-13      来源: 网易     作者: 贺佳 沙兆华

摘要: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,富国之基。

 

 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明确提出把“着力振兴实体经济”作为今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大任务之一。

  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,“大力振兴实体经济”更是做好今年主要工作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“当头炮”。

  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”“培育‘百年老店’”“强化对实体经济的政策支持”“着力构建‘亲’‘清’政商关系”……深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,字里行间彰显出湖南提振实体经济的强大决心和务实举措。

  新常态下,我省实体经济如何“实”?振兴实体经济发展的“组合拳”又该怎么打?连日来,出席省两会的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们对此展开热议。

  摸清脱实向虚的“实情”

  经济总量首次突破3万亿、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6%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.35万亿元……看着去年我省经济发展交出的这份“成绩单”,省政协委员、招商银行衡阳分行行长谢伟在感到高兴地同时,也感到了一丝隐忧。高兴的是,全省经济总体保持了稳中有进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;忧心的是,身处金融行业的他,切身感受到了实体经济正在“寒冬”中艰难前行。

  “这些年,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到银行贷款既少了、也难了,投资股市、房地产的却多了。”谢伟分析,随着过去几年粗放式发展导致需求疲软、产能过剩,实业投资回报率下降,许多资本开始“脱实向虚”,实体经济逐步被弱化。

  “当前,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、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、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,这三大矛盾已成为湖南不得不面对、而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。”谢伟说。

  与谢伟有着同样感受的,还有省政协委员、民盟湖南省委专职副主委胡颖。

  在参加省两会前,她所在的民盟湖南省委曾邀请20位企业家座谈。令她记忆深刻的是,“融资难、成本高、负担重,实业发展难”,成为那场座谈会上大家一致吐槽的焦点。

  “实对应的是虚,资本虚了、资金少了,实体经济发展的底气自然没以前那么足了,发展的意愿也就弱了。离开实体经济这个强大根基,经济发展就是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。”胡颖不无担忧地说。

  相比于谢伟、胡颖委员的担忧,在装备制造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省人大代表、中国铁建重工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刘飞香则是信心满满。去年,在工程机械行业并不景气的大背景下,铁建重工却逆势上扬,占据了全国盾构机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,仅长沙产业园就实现总产值65亿元,净利润超12亿元。

  “湖南实体经济占比高,有基础、有优势、有潜力,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和科研院所实力雄厚。”刘飞香表示,随着长株潭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群、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诸多“金字招牌”相继落户,湖南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已迎来“春天”。

  拿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“实招”

 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,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,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领域。对湖南而言,实体经济能否振兴,成在制造业,败也在制造业,核心在创新。

  这次参加省两会,省人大代表、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总经理周清和呼吁的重点,是希望省里立足长株潭,打造“轨道交通环球示范城”。

  周清和介绍,依托产业基础和人才资源优势,目前仅株洲就已聚集了62家轨道交通企业。2015年,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,也成为我国首个突破千亿大关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。

  “振兴湖南实体经济,关键是坚持创新引领,促进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跨越。”在他看来,依托骨干企业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、生态系统相关环节的纵向、横向协同合作,实现集群发展、形成规模效应,是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。他建议,政府要结合已有优势产业和核心骨干企业,进一步加强对产品研究、系统集成、园区规划、物业支持、平台落地等一揽子工程的顶层设计,不断优化完善支撑工业经济的现代产业体系,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。

  “工程师人在长沙,但却可以对远在新疆的盾构机运行情况了如指掌;工作人员只需为凿岩台车输入任务指令,便可悠闲地喝茶小憩,等待工作任务顺利完成。”说起企业依托信息化、传感器技术进行的数字化转型,刘飞香眉飞色舞。他说,通过在产品研发设计、运行、服务和公司管理上成功转型升级,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大幅提升,市场也就随之而来。

  “处在新旧动能转换期的湖南,除了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,更重要的是依靠创新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,增强核心竞争力。”刘飞香说,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。传统企业过去生产的低端、低廉产品,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中高端的需求。这就需要用好创新这个“实招”,把目光从产量转向质量,从制造走向智造,全面提升产品技术、工艺装备、能效环保水平,实现涅槃重生。

  创新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数据显示,去年,我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.47%。拿着政府工作报告,省政协委员、湖南海日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细良将其中一句“出台税收增量地方留成部分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加强研发的政策”,用红笔重重地描红。他直言,这是湖南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今年收到的最大“红包”。

  “面对当前市场形势,不转型就难发展,不创新就没有出路。没有哪家企业不想转型创新发展,但技改和研发所需的大笔费用,往往让许多中小企业望而生畏。这就需要政府出台更多的‘干货’、‘实招’来支持企业。”吴细良说。

  形成企业、政府、社会“合力”

  振兴实体经济,需要企业苦练内功。

  周清和总结湖南轨道交通产业异军突起的一个重要“法宝”,就是坚持创新引领、质量为先。“一流企业定标准、二流企业做品牌、三流企业做产品。”他认为,要始终把质量、标准、品牌和技术作为企业发展的主攻方向,大力发扬企业家和工匠精神,用标准来立业、用品牌来兴企,打造“百年老店”。

  振兴实体经济,需要政府“保驾护航”。

  自2014年持续发力创新创业园区“135”工程以来,短短3年间,吉首市经开区建设了超30万平米标准厂房,引进20多家工业企业。省人大代表、吉首市委书记刘珍瑜高兴地介绍,去年,吉首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%,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5%,筑巢引凤的效果开始显现,过去一穷二白的山窝窝里,也开始飞出来“金凤凰”。

  “实践证明,作为欠发达地区,发展实体经济,必须加快产业园区建设,通过搭建平台引凤来栖。”刘珍瑜补充说,作为政府,除了打造“硬件”基础,还要提供“软件”配套,通过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不断优化发展环境,把降低企业营商成本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,真正为企业提供“母亲般”关怀和“保姆式”服务,实现双赢发展。

  代表委员们纷纷谈到,发展实体经济除了企业的努力、政府的引导外,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支持,如环境的优化、技术的支撑、人才的培养等等。

关键字: 实体经济
网友评论
登录发表评论
点击换图

全部评论

0条评论

相关文章 / MORE
最近发布 /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