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开店调查

诚品:是书店,还是文创品牌?

2017-08-15      来源: 《金融时报》中文网     作者: 张铁志

摘要:诚品当前的挑战,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的共同挑战。

张铁志:诚品曾有的坚持和挣扎,是台湾故事的重要部分。而诚品当前的挑战,更是这个时代文化的共同挑战。


诚品书店

诚品创办人吴清友先生上周过世。他在1989年创办的诚品是台湾也是华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机构之一,但他们在文化与商业中的挣扎,也映照着过去三十年台湾文化的变迁。

第一家诚品书店的地点在台北市仁爱路圆环,是这个城市最精华之地,不但是商业重镇,而且绿意盎然。这正代表了诚品的定位:一个进步的都会文化精英,不但具有生活品味,而且具有博雅知识,一如Woody Allen电影中的纽约客。

书店的书是以艺术、文学、思潮类为主,店里则是优雅的古典乐,而非一般轻音乐。书之外,诚品也经营高级精品,如西方经典工艺品牌如英国瓷器Wedgewood,高级水晶品牌、法国织品品牌、法国高档美食品牌等等,还有一间高级Tea House。他们希望台湾八十年代新浮现的中产阶级可以接触新的生活美学。

然而,诚品诞生之初,也正是台湾社会刚刚解严,处于从旧到新的典范转移时期,压抑许久的能量与思潮被解放,冲击着既有的政治、社会与文化。音乐、剧场,艺术领域一一发生革命,本土意识、环境生态到性别认同成为炽热的新议题。人们渴望新的想象与新的思维。


诚品很快掌握了时代气氛,调整了最初的高级布尔乔亚姿态,在选书与活动上呼应着这些新兴思潮。如诚品艺文空间的第一个活动是请策展人陆蓉之策划“女性艺术周”,邀请十八位女性艺术家来展览或讲座。1995年九月在仁爱路圆环的第一家诚品要结束时,举办了一个不打烊的整夜派对,邀请包括陈明章、雷光夏演唱,还有实验剧、平剧与舞蹈。他们成为那个九十年代剧烈变动的台湾文化的承载者与发动者。

在第二家分店之后,他们卸下了最早仁爱店的贵族感,且因为吴清友的建筑背景认识许多新锐建筑师,因此让不同分店开展出不同的空间美学。

林怀民谈吴清友:我总是叫他脱掉西装

马岳琳:传统教养让吴清友对自己有追求,而宗教信仰让他对众生有追求。台湾舞蹈家林怀民怎么看吴清友和诚品?


从1989年到2000年,诚品总共开店三十九家,尤其在96年到2000年更是积极扩张,每年开店五至六家,2000年更开了十一家新店。进入新世纪之初,诚品已经从一个另类姿态的精英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书店通路。(1999年,诚品敦南店成为二十四小时书店,是全球第一家。)


但诚品其实是长期亏损的事业,吴清友先生却愿意一路咬牙支持书店的理想,实为难得。但他们当然也不断调整策略,如在1996年,诚品成立零售事业部,负责精致用品、食品、咖啡等。到了2004年,诚品终于开始获利,也是那一年,吴清友之女吴旻洁进入诚品工作,几年后接班。

2009年,他们将“诚品”与“诚品生活”区分开来,前者被定位为文化内容的提供者,包括书店、展演、艺廊等,后者是创意经济的平台,包括复合通路、生活品牌、餐饮和旅馆。这是一个合理的策略,只是,此后“诚品”这品牌到底意味着什么呢?

对吴旻洁来说,“今后诚品所看待自己的方式,将不再以‘书店’为自我定位,而是要以‘文化创意产业’为主轴思维,强化品牌经营,多角度发展。”这或许清楚说明了诚品的定位。

不少人会诟病过去几年的诚品越来越是“商场”大于“书店”,但由于书籍利润确实很低,尤其是面对网络书店的折扣战,如此的商业策略是可以被理解的。然而,关键不是在于书店和商场区的大小,而是对于书店的企图与愿景是什么?他们是否期待书店能如早期一样,尖锐地与时代对话?是否期待自己是重要的文化与知识生产基,一如早期?还是,诚品这招牌只是一个巨大华丽的文创平台或品牌?

诚品真正的问题不是变得太商业——毕竟他们是一间商业公司,而是当他们变得巨大之后(或许再加上因为要进入中国市场的因素),思维与态度日益保守化,失去了早先的锐气和先锋感,这个或许才是一个文化品牌更核心的价值。

然而,诚品的故事其实反映了过去三十年台湾文化的变化:诞生于解严后的众声喧哗、思想躁动之中,他们让书店成为思想的重要平台;九十年代中期后消费主义与商业逻辑成为台湾时代精神,贯穿各个领域;两千年后,“文创”两字成为制约台湾文化的魔咒,诚品也将此作为主轴思维。

文化事业从来不容易,诚品曾有的坚持、必经的挣扎,都是台湾故事的重要部分,而诚品当前的挑战,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的共同挑战。

责编:店小满

文末LOGO.gif

关键字: 书店 文化
网友评论
登录发表评论
点击换图

全部评论

0条评论

相关文章 / MORE
最近发布 / MORE